截至2018年2月15日,沿江通道“长江一号”盾构先后穿越了宝山雨水泵站、小沙背涵闸、长航码头、国际邮轮码头、吴淞导堤等重要建(构)筑物,现已顺利穿越长江进入黄浦江,即将在浦东滨江森林公园登陆,推进进度完成近82%,内部结构同步施工完成近75%;“长江二号”盾构即将穿越吴淞导堤,推进进度完成近67%,内部结构同步施工完成近60%。与此同时,浦东工作井已具备盾构接收条件,沿江通道首台盾构“长江一号”即将于5月份登陆。项经部以一往无前的气势,驾驭着两条巨龙日夜兼程,吹响了郊环闭合工程关键一役的冲锋号!
2017年盾构沿线穿越回顾:
长江大堤:作为对抗长江天险的第一道防线,长江大堤一直是防洪防灾关键构筑物,本工程两线隧道斜穿长江大堤的长度累计近600m,其中更有近150m的大堤是先右线后左线的二次穿越,施工难度很大,项经部细致研究地上地下情况后,严格控制各施工参数,严格把关施工质量并认真制定相关应急预案,最终于2017年4月顺利完成穿越,就目前情况来看,地表沉降控制理想,地上及地下构筑物保护效果显著。
长航码头:老长航码头地下构筑物复杂,存有新桩、旧桩及建筑垃圾等,盾构穿越前,项经部先做了详细的排摸并对可能侵入隧道断面的构筑物进行了合理改造,最终保留的旧斜桩距离隧道断面最小距离仅2.5m,施工风险大,盾构推进时,技术人员严控各施工参数,实时监控地表变化,最终再次用精湛的技术、认真的态度和务实的工匠精神克服了外部环境的种种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穿越。
国际邮轮码头:国际邮轮码头区域地上地下构筑物纷繁复杂,且多为重要构筑物,其中以码头引桥桩基最为突出,两条盾构需从引桥三个桥墩之间穿过,与桩基最小距离仅2.5m;与此同时,在盾构穿越的同时,旧桥东侧还有新桥的灌注桩施工,距隧道断面最小2.6m,盾构穿越面临严重外部压力,项经部与码头多次友好协商,据理力争,最终达成约定保全了盾构顺利穿越的外部条件。2017年8月,右线盾构顺利通过该区域,左线盾构于同年10月再次完成穿越,隧道内指标未见异常,各项地面参数均符合要求。
码头引桥:2017年10月1日,左线盾构在穿越码头引桥时,出现扭矩波动、推力猛增的现象,同时在弃浆中发现大量大型钢制异物,情况十分凶险,项经部快速反应,立即召集技术力量针对异常情况展开全面而认真分析,在研究了周围地质情况后判断盾构机遭遇了其他项目废弃的609钢管桩临时支撑,项经部领导班子当机立断,及时改变施工策略,调整推进速度、支护压力、同步注浆量等各项参数,尤其是施工期间,项目副经理宋兴宝亲自坐镇指挥,不仅为盾构施工提供了及时、精准的施工指导,更为整个项目团队在精神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项经部砥砺奋进,上下一心,经过5天鏖战后,左线盾构最终完成了多达6根钢管桩的切削与突破,安全通过该区域;同时,由于情况判断准确,时机把握得当,盾构设备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穿越后各项参数归于正常,施工进度逐步恢复。
钢渣层:由于宝山地区的特殊性,沿江隧道两线总共需要穿越将近1600m的特殊钢渣层,钢渣最深之处距离隧道顶部仅有5.3m,稍有不慎钢渣将侵入开挖面将对隧道掘进造成毁灭性的影响。穿越前,项经部不仅集中自身技术力量研究对策,更是多次组织各方专家虚心求教,共同商讨;施工时,在常规的施工控制之外,还通过向开挖面加入一定量的稻壳等轻质堵漏物质来改善开挖面支护能力,防止坍塌或钢渣下落。目前采取相应措施后,盾构已顺利完成该区域穿越。
吴淞导堤:吴淞百年导堤是黄浦江口极重要的水工构筑物,对黄浦江的长治久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盾构将从导堤正下方穿越两次。穿越前,项目部组织各方技术力量对导堤认真考察,反复推敲各施工参数;穿越时,集中力量进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地面监测24h连续不间断,并最终将导堤的沉降数值被控制在17mm以内,无论是导堤的功能还是外观均毫发未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