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内容

上海轨交14号线工程建设历经超难挑战

  来源:上海发布  发布:2021/12/29  浏览:+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摘 要:上海轨交14号线线路东西向贯穿上海中心城区、面临越江、周边管线复杂、穿越保护建筑、场地受限等诸多难题。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工程建设历经超难挑战

14号线线路东西向贯穿上海中心城区、面临越江、周边管线复杂、穿越保护建筑、场地受限等诸多难题。

挑战一:风险高。

(1)豫园站开挖深度达36米,为“上海最深地铁车站”。陆家嘴站北侧紧邻“百年水厂”,歇浦路站车站紧邻杨浦大桥桥墩,环境保护要求极高。大世界站基坑在电力隧道正上方,开挖面距电力隧道净距只有0.5米,采用坑内外加固和冰冻加固方法进行保护,翘脚幅地墙+冻结体复合墙的形式,为上海地区首次使用。

(2)豫园站~陆家嘴站区间为14号线过江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40米,是上海地铁隧道埋深之最。该区间盾构施工风险点数量为整个14号线单个区间之最,侧穿外滩多幢优秀历史建筑、外滩通道及其桩基、黄浦江及两岸防汛墙等建筑体,工程采用定制盾构机施工,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穿越后的沉降控制均在5毫米以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挑战二:场地小。

因14号线穿越市中心核心区域,施工场地狭小,大部分车站必须在车站基坑内增设格构柱并在支撑梁上增设栈桥板作为地面施工场地,此类半盖挖施工大大提高了施工难度。此外,浦东大道上6座车站还与东西通道进行了集约合建,周边地下管线众多,错综复杂,搬迁施工难度极大,仅单座车站施工需要改迁的管线就多达15路,个别管线只能铺设明管。为配合车站和附属结构施工,同时又要保证浦东大道沿线居民日常出行,本着“宁可自己麻烦,也要将交通影响降到最低”的原则,充分权衡利弊关系,细化道路翻交方案,每座车站道路交通大小翻交次数不下10次之多。

挑战三:穿越多。

14号线全线共20次穿越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其中,陆家嘴站~浦东南路站区间在小半径曲线条件下连续穿越轨道交通2号线、东西通道及银城中路下立交,区间隧道与2号线最小净距仅为3米。长乐路风井~静安寺站区间,长距离砂性土中掘进,穿越历史建筑保护群。云山路站~蓝天路站~黄杨路站区间盾构近距离下穿运营中的地铁6号线双圆隧道为国内首次,双圆隧道截面特殊,其受力后的结构及沉降变化不同常规,穿越要求高难度大,无相关工程参考经验。最终通过精心管理、精细施工、精密监控,成功实现“静默”穿越,线路沉降均控制在毫米级!

挑战四:与东西通道合建难度大。

浦东段6站6区间与东西通道合建,长度约6公里。地下一层为东西通道,地下二、三层为地铁车站。其中,昌邑路车站除与东西通道合建外,还与江浦路隧道、18号线昌邑路站合建,加上车站站厅层,为地下五层车站,是名副其实的“五层汉堡”。同时,东西通道合建段区间盾构均要在“既有东西通道结构下进出洞”,前后累计完成共21次进出洞,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难度。

二、突破技术壁垒解难题,多次采用创新技术

面对重重难题,轨道交通建设者从设计理念、装备研发和施工技术入手,通过科研攻关,在复杂环境下突破现有建造技术壁垒,取得了诸多创新突破。

1、 国际首例软土地区中心城区大顶管非开挖工法施工地铁车站。



静安寺车站过延安路段采用大断面顶管法施工,为国际首例软土地区中心城区大顶管非开挖工法施工地铁车站。三条顶管隧道需完成短期内多次、近距离进出洞、超小间距施工、平行叠交施工。通过顶管施工工艺,实现了延安路高架与地面道路的管线搬迁少、交通影响小、投资节约、工期缩短,社会效益显著,为今后市中心区域复杂环境下的暗挖工艺提供了全新的技术示范。

2、首次采用了管幕+MJS复合工法地铁车站暗挖建造技术。

桂桥路站首次采用了管幕+MJS复合工法地铁车站暗挖建造技术。管幕段通过外锁扣钢管幕+超长水平MJS加固+台阶暗挖法等创新工法施工,创新开辟了软土地层暗挖构建地铁车站的新途径,有效解决了常规明挖施工所带来的动拆迁、交通改道、管线搬迁等难题,为类似工程提供新的思路,丰富了软土地区车站的实施手段。

3、 国内首例运用U-BIT束合管幕工法。


武定路站1号出入口,首次运用U-BIT束合管幕工法,通过预应力施加从而提高管幕的整体性,具有形成的断面尺寸更大,断面形式更灵活,开挖阶段无支撑等优点,国内亦属首例。

LED照明灯具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措施,降低了车站的能耗,据测算预计,可以达到节能率22%,每个车站的节能量每年相当于节能住宅800余户人家的用电量;节水方面:14号线的卫生器具采用的都是二级节水器具,节水量20%左右,预计相当于每站一年节约出一个半泳池水量;节材方面:装配式出入口以极简设计融于城市环境,可以通过装配的方式高效率地安装,以适应不同的城市环境,同时现场快速安装施工还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干扰;绿色施工:推出覆罩法施工(封闭式环保施工大棚),其中可开合式环保施工大棚的使用,既可以降噪除尘,还以实现日间透明透光,夜间自动遮光的效果。在源深路站、陆家嘴站、区间风井等站点成功示范应用。

三、全国首条全线绿色三星级标准轨道交通线路,从建设到运营更环保。

1、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轨道交通示范线。

14号线是我国首条全线以绿色三星级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项目在设计、建造和运营期间均贯彻执行高标准的“绿色轨道交通”理念,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轨道交通示范线。14号线依托于国内首部关注轨道交通全线绿色发展的《绿色城市轨道交通建筑评价标准》,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为原则,车站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组合,如防潮防霉涂料,静电杀菌净化装置,调光模块控制,增大卫生间换气次数,合理的气流组织设计,阵列式消声器和吸声材料等,来确保车站内的空气质量品质,同时也满足了乘客对车站热湿环境,声环境以及光环境的需求。

2、环境监测智能化,提高车站环境品质。

车站设置了环境监测系统,车站内的监测内容包括公共区域及关键场所的PM10、PM2.5、CO2、温度、湿度,卫生间的异味(氨),通风管道积尘量,空调系统送风质量、厂界(车站边界)的噪声,冷却水的浊度、水温、pH等,管理平台面通过线路级和车站级环境监控,实现了统计分析、预测预警等功能。

3、车站由内而外,提高节能环保效果。

节能方面:14号线采取了高效制冷机组,采用了变频式风机墙,节能LED照明灯具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措施,降低了车站的能耗,据测算预计,可以达到节能率22%,每个车站的节能量每年相当于节能住宅800余户人家的用电量;节水方面:14号线的卫生器具采用的都是二级节水器具,节水量20%左右,预计相当于每站一年节约出一个半泳池水量;节材方面:装配式出入口以极简设计融于城市环境,可以通过装配的方式高效率地安装,以适应不同的城市环境,同时现场快速安装施工还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干扰;绿色施工:推出覆罩法施工(封闭式环保施工大棚),其中可开合式环保施工大棚的使用,既可以降噪除尘,还以实现日间透明透光,夜间自动遮光的效果。在源深路站、陆家嘴站、区间风井等站点成功示范应用。

四、“小细节有大文章”,乘客舒适度得到提升。

换乘更便捷:30站中有13站与13条运营线路换乘;

视野更开阔:设置了大跨单柱车站,视野更开阔,站台利用率高;

空间更艺术:车站设计引入空间艺术和艺术空间的概念,如豫园站的“上海脉搏”和一大会址·黄陂南路站的“黄陂疏影”车站主题艺术装修、陆家嘴站换乘通道的“今朝踏浪”艺术装置、把二维的平面转化成三维的空间艺术,集功能性、人文性、艺术性于一体,为城市留下可阅读的,有情、有味、有品的城市第二空间,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装修主题及艺术装置;

“门上有乾坤”:14号线是上海轨道交通领域内首次尝试站台门与PIS系统巧妙“合体”,在部分车站创新采用将PIS系统高清屏与可调通风站台门一体化设计,既避免了PIS屏容易被遮挡的情况,还提升了装饰美观度,并与不同车站整体装修风格保持了一致,强化了乘客体验感;

厕所更智能:智慧厕所具备卫生间单独排气和“隐形”感知功能,自动监测使用频率、探测空气质量并通过平台提示清扫,实现智慧保洁。无障碍卫生间提升为第三卫生间,在配置供坐轮椅者使用的无障碍专用卫生设施的基础上设置婴儿护理台等满足母婴及家庭需求的多功能设备设施,体现“小厕所,大文明”理念;

出行无障碍:除了设置第三卫生间之外,无障碍设施之一的无障碍电梯容量由标准1吨型号提高为1.35吨型号(蓝天路站付费区由9号线代建共享电梯除外)。内部空间和载客人数增大1/3,可满足两辆轮椅车同时乘坐,提高运行效率。

编辑:祝承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