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内容

聚焦低碳、绿色、智慧化建设——2021城市地下道路隧道绿色智能建造创新技术论坛顺利召开

  来源:隧道网  发布:2021/11/23  浏览:+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摘 要: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地下道路隧道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绿色低碳建造技术的创新能力,“2021城市地下道路隧道绿色智能建造创新技术论坛”于11月21日至22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

近年来,我国以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为目标,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地下道路隧道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绿色低碳建造技术的创新能力,“2021城市地下道路隧道绿色智能建造创新技术论坛”于11月21日至22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

精彩开幕——绿色创新、提前部署

本次会议由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公路学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主办,上海黄浦江越江设施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线下近百位关注并从事隧道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政府管理者、企业代表及相关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并莅临大会,线上观看人次超过2万人。上海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上海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郑广宏,上海市公路学会理事长戴晓坚分别从政府部门、行业学会、科技管理部门等不同角度为会议致辞,强调绿色、低碳、环保的建设理念,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地下工程的深度融合,引领整个地下空间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发展。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国强主持。    

学术交流——各抒己见、展望未来

参与本次大会的专家学者共同聚焦“隧道预制装配式设计及施工全产业链、碳达峰碳中和与地下空间绿色建造、城市道路隧道与数字化转型、智慧隧道与韧性隧道建设、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创新及应用”等核心内容,为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聚焦低碳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介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运维与碳排放现状,阐释了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与运维策略,提出低碳化建造运维及减碳化工程措施。陈湘生院士还以深圳地铁为例,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的低碳实践,提出绿色建造与资源节约技术、低碳高效长寿命地下结构建造以及节能与地下能源利用技术,同时呼吁各方加快行动,早日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伟大愿景。

同济大学朱合华院士聚焦数字化转型、智慧化隧道建设,分享了我国历经20余年,完全自主研发的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应用于岩体隧道工程的具体案例并取得的良好成效,同时分享了一批智能建造、智慧隧道、智慧地下基础设施等智慧化工程案例,指出川藏铁路、杭州博奥隧道等一批基础设施智慧化“未来已来”。

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刘涛总经理以大视角回顾了上海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跨越式发展,分享了密集城市区15m超大直径盾构穿越系列技术、40m级超深基坑施工关键技术、全产业链隧道预制拼装技术、智能建造智慧运维技术、碳达峰及碳中和技术等城投公路集团在地下工程领域的典型研究成果。围绕绿色建造、高品质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发表了见解,提出城投公路集团将继续推动预制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韧性建设和双碳技术,以引领未来的地下空间建设。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谢雄耀副院长聚焦城市深部地下工程开发、建筑业数字化转型,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涉及通过移动交互协同管控平台实现盾构隧道施工沉降控制多源数据联动、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实现全空间变形快速分析与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海量病害精准快速识别等。并通过上海地铁、南宁地铁、三门路下立交工程和硬X射线超深基坑等项目的案例说明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风险管控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姜弘总工程师结合武宁路快速化改建工程的案例,提出了预制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两种预制结构技术,并从预制构件分块及结构体系设计关键技术、预制构件接头形式及构造、预制结构防水关键技术和预制隧道结构抗震性能四个方面具体报告了城市内明挖隧道预制装配设计的关键技术。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朱雁飞总工程师围绕地下结构预制化,对其发展路径以及预制化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战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介绍了多个日本的详细案例,指出其中可以借鉴的一些技术经验和设施设备。最后,朱雁飞总工程师探讨了如何与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施工技术的持续改进和预制化结构的良好应用支撑未来上海隧道公司和上海的地下工程预制化战略发展道路。

下午,与会嘉宾结合大连湾海底隧道、北横通道、南横通道和南北通道等地下工程案例和自身的学术研究,介绍了一系列与绿色发展、数字建设等相关的关键技术,以及多角度探讨了城市地下道路在智慧化、低碳化等方面的未来发展。

建设成就——不断突破、智慧低碳

从20世纪70年代“零”的突破,到80、90年代蓄势待发,进而在21世纪头十年迎来越江时代,建成了上海长江隧桥工程、上中路隧道、外滩通道等一批世界级工程,攻克长、大、深、临近等难题,盾构隧道断面从11m提升至15m、基坑开挖深度从20m提升至40m级,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在上海城市地下道路绿色建造实践过程中始终履行自己的使命。

随后21世纪第二个十年,虹梅南路隧道、长江路隧道、沿江通道、诸光路隧道、周家嘴路隧道、武宁路快速路、北横通道等工程的陆续建设和建成,该阶段工程聚焦围绕绿色、高品质、精细化管理进行质的提升,从短距离的越江工程到长距离且出入口增多、穿越多幢建筑物的城市长距离地下通道工程,开展预制拼装、清水混凝土、节能环保低碳、疏散救援体系、BIM系统应用等工作。

截至2021年10月底,上海地下隧道里程及规模已突破22条、78km,其中城投公路集团参与建设的地下道路工程占比达82%。

现场观摩——创新应用、因地制宜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参观了武宁路快速化改建工程。该工程是上海西部中心城区的一条重要射线快速通道,全长3.1km,地道段全长2.9km,在大渡河路以东A04~A05节段采用预制装配式拼装技术进行施工,II标工程在中宁路以西E02~E13节段采用装配整体式拼装技术。其中,装配整体式拼装是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钢筋、连接件或施加预应力加以连接,并现场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整体的结构。针对本工程结构特点,采用单面叠合板设计,并对桁架筋进行了优化,有效提高了工厂预制及运输吊装的便利性,提高了工程经济性。

面对十四五及未来新时期隧道建设项目,尤其是北横通道东段、南横通道、南北通道等城市核心区长距离特大地下通道工程,迫切需要以上海城投集团为代表的建设者们继续推动预制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韧性建设和双碳技术,引领地下道路工程绿色、低碳、创新发展。

编辑:徐蓉蓉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