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内容

“0”影响贯通田林路下穿中环地道,隧道股份管幕箱涵创20余个国内第一!

  来源:隧道股份  发布:2018/12/10  浏览:+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摘 要:在一座已经修了好几十年,每天上万辆车通行的高架底下,用20米宽6米高的超大型人车混行地道,打通高架造成的“断头路”,要花多大的“代价”?12月5日上午,隧道股份市政集团在上海田林路下穿中环地道给到了业界一份标准“答案”。

在一座已经修了好几十年,每天上万辆车通行的高架底下,用20米宽6米高的超大型人车混行地道,打通高架造成的“断头路”,要花多大的“代价”?

12月5日上午,隧道股份市政集团在上海田林路下穿中环地道给到了业界一份标准“答案”。

时间:14个月全线结构贯通

沉降:高架地面沉降不到10毫米

交通:中环线无一次因地道施工受影响

20余项国内或行业“首创”

让这条通道,“不鸣”,车辆在上方稳稳驾驶;“一鸣”,让全国见证隧道股份管幕—箱涵奇迹之作,从此中环两端,不必望眼欲穿。

媒体聚焦田林路结构贯通瞬间!

有了这项技术

以后全国高架下的“断头路”

都将不再是城市痼疾啦!

听民声为民心 解燃眉之急

直线一百米,开车半小时。由于被中环线“拦腰截断”,早高峰期间穿越田林路——堵,是常态。而有了田林下穿中环线地道,这一局面即将彻底成为历史。

位于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的田林下穿中环线地道新建工程,西起古美路,东至桂平路,全长1032.78米,分为敞开段、暗埋段两部分,地道断面采用三快两慢形式,下穿运营中的中环线。

作为市区两级重点推进的区区对接断头路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交通困境,驾车通过中环线将缩短至5分钟,大大提升漕河泾地区通行能力和徐汇闵行两区的连通能力,漕河泾开发区近20万居民和上班族将由此受益。

国家级工法坐镇 破中环区区对接难题

田林路下穿中环线地道新建工程位于漕河泾开发区核心区域,周边高楼林立,施工环境复杂,地道上方即为川流不息的中环线及20余条公共管线,其中最近处距离直径1米的污水总管仅500毫米。在这样复杂而苛刻的条件下,我们“请来”国家级工法——管幕—箱涵。在总结中环线北虹路地道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田林路特色,实现,打造管幕—箱涵工法2.0版本。

什么是管幕—箱涵工法

管幕—箱涵工法是利用小口径顶管机和钢管,在拟建地下空间结构的外周逐根顶进钢管,形成封闭的水平钢管幕。然后在该钢管幕的围护下,实现大断面地下空间结构的非开挖施工。运用该工法施工,可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且地面交通、市政设施、公用管线无需改道或搬迁,均可正常运行。

看点1 多管齐下,有序推进管幕群高精度施工

田林路地道在“穿越”之时,先用62根带锁口钢管从西区工作井向东区接收井顶进,水平推进土里,让中环线下形成“口”字形地道断面,有效隔离保护层并承担上覆水土压力,相当于上了一层“保护壳”,为箱涵推进提供有利条件。

为提升管幕施工精度,隧道股份市政集团自主研发高精度钢管幕专用掘进机,结合独特的钢管锁口设计,使钢管幕施工具有管幕形成质量好、周边环境影响小、适用地层广、适应埋深浅等优势。借助信息化监测手段,开发激光导向纠偏技术,现场操控室工作人员在操控室通过观察测量导向系统的实时数据偏差,及时调整管幕顶进的施工参数,实现了操作可视化、同步化和即时性。

看点 2 精细管控,确保箱涵推进过程受控

要防止地面沉降,仅依靠管幕隔离屏障强度远远不够,需使用特殊箱涵掘进机确保施工中开挖面稳定。对此,隧道股份市政集团自主研发主研发世界最大断面全封闭土压平衡掘进机用于工程的箱涵推进施工。这台巨型设备采用四台螺旋机出土,作业时通过安装在土舱面板上的14个土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正面土体变化情况,操作者可根据压力值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螺旋机的转送参数,从而保证正面土压力稳定。

为保证箱涵推进的良好姿态,隧道股份市政集团与同济大学专家合作,开发研制箱涵同步顶进系统,将所有油缸分为7组,分别采用7套液压泵站,每套控制10个油缸,通过中央控制器,根据箱涵左右两侧行程差,对7套液压泵站输出流量集中核算,确保顶进过程中的同步性。同时采用两位操作人员共同操作,杜绝施工过程中误操作。

一条时光轴,细数田林路穿越中环那些事儿

2016年10月,田林路地道工程开工

2017年9月,第一节钢管幕开始推进

2018年4月,管幕全部贯通

2018年7月,首节箱涵开始推进

2018年12月,最后一节箱涵完成推进,地道结构贯通

在如此小的影响下完成,田林路地道结构的贯通,隧道股份让城市未来的更新,拥有更多不同的解决方案。

编辑:徐蓉蓉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