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书馆 > 技术资料 > 相关课题

浅谈SMW工法桩施工水泥用量的控制

作者:王志杰  发布:2021/8/13  浏览:
单位: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施工工艺不断改进,更多的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工法应用于地铁施工中,SMW工法桩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介绍了在SMW工法桩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水泥用量控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郑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土建施工05标段龙源十一街站附属结构SMW工法桩施工为例,从水泥进场核量,施工设备检查矫正,工法桩施工过程中控制,外加剂添加几个方面进行控制,通过现场的管理,以达到减少水泥用量的目的,减少了项目的成本支出。该项目的附属结构SMW工法桩成桩质量达到施工要求,可为其他项目施工SMW工法桩提供一些借鉴。

1  概述

1.1 工程概况

龙源十一街站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龙源十一街与龙湖中环路交叉口,沿龙湖中环路北侧呈东西向设置,是郑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的一个中间车站。车站起点里程YDK11+307.632,终点里程YDK11+785.632,车站总长478.0m。

车站主体结构为地下2层双跨结构,车站附属结构共设置6个出入口,4组风亭。车站所有附属围护结构均采用SMW工法桩施工。SMW工法桩施工水泥用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为控制项目成本,力求节约,须对现场施工实际水泥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1.2 SMW工法桩

SMW工法桩是以三轴搅拌桩机为工具,在成桩部位土层中,加入水泥浆液进行原位深度搅拌并插入H型钢形成的具有抗渗能力和一定强度的型钢水泥土复合桩体。三轴搅拌桩机原位搅拌下沉时喷射水泥浆液并喷气切割土体,控制下沉速度不大于1m/min,使水泥浆液与土体充分混合,搅拌均匀,保证形成均匀的水泥土。提升过程中,控制提升速度不大于2m/min,继续喷射水泥浆液并关闭气体,避免桩体内产生气泡,保证水泥土的强度。在提升完成后,立即在已施工完成搅拌桩中插入H型钢,形成型钢水泥土复合桩体。

本工程龙源十一街站附属结构6个出入口及4组风亭围护结构均采用SMW工法桩,设计工法桩桩直径为850mm,相邻两幅桩搭接250mm,内插700mm×300mm×13mm×24mm H型钢,成桩深度15m~18m。

2  水泥用量控制措施

2.1 水泥进场控制

SMW工法桩所用水泥为散装P.O.42.5水泥,采用水泥罐车装运,运输及装卸过程均不可视,且因白天郑州地区的交通管制,水泥均在夜间进场,在进场的过程中不易计量。故在龙源十一街站附属结构工法桩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水泥进场,督促夜间值班人员加强控制,对进出场水泥罐车进行100%过磅检查,确保进场水泥数量准确无误。

2.2 施工前准备

2.2.1三轴搅拌桩机设备检测

在工法桩施工前,对三轴搅拌桩机进行全面检查并维修保养,确保桩机能连续顺利完成1个出入口或风亭的施工,避免施工中机械故障导致施工冷缝,复搅而造成水泥浪费。

三轴搅拌桩机安装完成后,及时进行垂直度检测,确保成孔的垂直度,避免倾斜导致型钢插入困难而重复搅拌,造成水泥的超量使用。

2.2.2三轴搅拌桩机准确定位

为避免因施工位置偏差而导致重复施工,造成水泥浪费,故应做好三轴搅拌桩机的准确定位工作。由施工队测量员根据设计图纸坐标现场放出桩位,经项目部测量员复合确认,桩位平面偏差不大于5cm。SMW工法桩轴心距600mm,采用套打1孔的施工工艺,因此两幅工法桩中心间距为1200mm,施工前,在沟槽两侧定位H型钢上用油漆做好标记,确保每幅桩施工时位置准确。

沟槽开挖宽1200mm,深度0.5~0.7m,沟槽开挖完成后,在垂直沟槽方向两侧各放置1根200mm×200mm定位H型钢,长约2.5m,起到支撑及定位作用。再在平行沟槽方向两侧各放置1根300mm×300mm定位H型钢,长约8~20m,用于工法桩施工及内插H型钢下放的准确定位。内插H型钢下放定位采用型钢定位卡(由钢管制作,中间孔尺寸略大于内插H型钢,用于控制内插H型钢插入位置),确保型钢插入位置准确。具体位置及尺寸如图1、图2所示。

图1  沟槽开挖示意图

图2  型钢定位示意图

2.2.3 管线封堵

沟槽开挖过程中,对范围内管线根据设计要求采取临时切割封堵措施。本工程雨污水及热力管道沿龙湖中环路道路南侧布设,横穿1、2、3号出入口,施工前采取临时切割封堵措施。在沟槽两侧外1m位置,挖出管道,切割封堵,然后回填土方并压实。雨污水管道采用砖砌抹灰封堵,热力管道采用2cm钢板满焊封堵。对于临时封堵的管线,确保封堵牢固,土方回填压实密实,避免封头因水泥浆压力而导致破损,导致水泥浆液流失。

2.3 施工过程中控制措施

2.3.1 控制流量及水灰比

SMW工法桩设计水灰比为1.5~2.0,水泥掺量强加固30%,但因型钢插入的需要,浆液的水灰比应根据成桩质量及现场H型钢插入的效果,在施工中进行适当调整。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及已开挖区域SMW工法桩成桩质量,采取合适水灰比,避免水泥的超量使用。本工程施工部位均为砂性地层,三轴搅拌桩机钻进困难,钻进速度较慢,故而本工程实际施工水灰比设置为1.8~2.0,并在过程中根据钻进速度进行动态调整,钻进较快时,适当减小水灰比,钻进困难时,适当增大,确保工法桩成桩质量,同时减小了水泥用量。

在现场施工中,使用自动拌浆系统控制水泥浆液的拌制质量,并加强过程监督控制,进行浆液检测,确保正确的水灰比投入,避免水灰比过小导致水泥用量的增加。在施工中使用流量计控制水泥浆的注入量,控制水泥浆均匀注入。

2.3.2 外加剂添加

三轴搅拌桩机在砂性地层中钻进较慢,导致注浆时间延长,相同水灰比及流量下,导致水泥的超量使用。在本工程另外一个车站龙湖内环路站附属结构SMW工法桩施工中,钻进速度约0.5m/min~0.8m/min,钻进速度较慢,导致水泥浪费严重。经过现场实验验证,水泥中加入适量的膨润土,可明显减少钻进阻力,加快成桩速度,减少水泥的使用,以达到节约水泥的目的。本工程龙源十一街站附属结构SMW工法桩施工中,每1000kg水泥中加入15kg膨润土,提升了成桩速度,使钻进速度控制在规范要求0.8m/min~1m/min。

2.3.3 设备日常检修

每幅桩施工结束后,督促施工队对三轴搅拌桩机易磨损及掉落的部件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成桩质量及施工的连续性,避免因机械设备损坏重复施工导致水泥浪费。

设备检查项目和控制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设备磨损和损耗检测

钻头直径 每桩完工检查 Φ850±30mm

钻头外边钨钢头 每桩完工检查 发现掉落及时补焊

钻杆连接销子 每桩完工检查 发现掉落及时安装

连轴器衬块与限位间隙 每班前检查 间隙大于10mm,更换衬块

螺旋叶片直径 每班前检查 Φ840+0mm,-30mm

2.3.4 连续施工的保证措施

SMW工法桩施工采取隔幅套打1孔模式,如图3所示(先施工施工顺序1的3孔,插入H型钢①,然后施工施工顺序2的3孔,然后施工施工顺序3的3孔,分别与施工顺序1及施工顺序2的3孔各重复搅拌1孔,插入H型钢②、③,后续依次施工)。因其施工的特殊性,必须做好人力物力的安排,保证其连续施工。若中途中断,不仅造成质量隐患,恢复施工后,还需对最后施工工法桩进行复搅,造成水泥的浪费。故而在施工过程中,应保证电力及水泥的正常供应,确保不因上述因素而导致施工中断。

图3  隔幅跳打套孔施工示意图

龙源十一街站因地处郑州市北郊,周围仍未开发完善,导致电力供应系统不稳定,电力故障频发,导致现场供电中断。故在SMW工法桩施工期间,现场常备1台600kW发电机,并做好切换演练工作,确保用电故障时,15min内能切换到发电机供电工作,避免工法桩施工中断。

龙源十一街站附属结构SMW工法桩于冬季供暖期施工,恰逢郑州市扬尘管控最严的时期,导致水泥生产及运输困难,且只能夜间运输,而现场只有2个筒仓储存水泥。因此在每个出入口施工前,提前与水泥厂联系,在确保该出入口水泥能足量供应的前提下才开始施工,并在施工中白天始终保证有1车水泥在现场等待卸车,以保证傍晚水泥的正常供应。

3  效果分析

通过采取上述的控制措施,经过统计分析,龙源十一街站附属结构SMW工法桩的水泥用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如表2所列举的4个附属结构,均实现了水泥的节约使用,共节约水泥105.29t,节约费用约6.3万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表2  水泥理论用量与实际用量对比

4  结语

目前本工程龙源十一街站所有附属结构均已开挖完毕,开挖后验证SMW工法桩成桩质量良好,止水及围护支撑作用均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无渗漏水情况发生,说明上述控制措施并未对成桩质量造成影响。

材料节约、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项目的过程管理当中,项目所有人员都应有成本控制的理念。通过水泥进场100%核量,施工设备检查矫正,工法桩准确定位,水灰比控制,外加剂添加,连续施工保证等措施,郑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龙源十一街站附属结构SMW工法桩在保证成桩质量的前提下,施工水泥用量节约105.29t,为后续SMW工法桩施工提供了参考,具有借鉴的价值。

摘自《上海隧道》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