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书馆 > 技术资料 > 国际工程

冻结法挑战穿越运营铁路——德国莱茵河谷铁路Rastatt隧道工程

作者:黄嘉伦 编译  发布:2018/8/20  浏览:
单位: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2017 年 8 月中旬,德国莱茵河谷客货两用的铁路干线下方,一条盾构法隧道——Rastatt 隧道在施工时发生了塌陷事故,导致铁路交通中断,不得不使用混凝土回填新建隧道,盾构机也因此受困于地下。

工程概况

位于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巴塞尔交通走廊延伸工程,全长 17km,是从荷兰鹿特丹到意大利热那亚的关键线路。工程将新增 2 条轨交线路,使路线中货运与客运交通分离。其中,位于莱茵河谷、穿越 Rastatt 城的铁路部分为隧道,长 4270m。隧道沿线不仅地层复杂,地势多变,而且覆土较浅。两条单线隧道的轨道中心间距为 26.5m,隧道间每隔500m 设 1 条联络通道。

Rastatt 隧道线路图

Rastatt 隧道平面示意图

盾构施工

工程使用了 2 台海瑞克泥水气平衡盾构,从北向南掘进。为了维持高铁在该线 250km/h 的时速,地下段的长度与坡度皆受到严格限制,盾构隧道的直径为 10.97m,最大深度 19m,穿越疏松沙土层和砾石沉积层,距离地面轨线最小仅 4m。

地质剖面图


2016 年 5 月,东线隧道盾构始发,西线隧道则于同年 9 月始发。TBM 使用 42000KN 推力,以20mm/min 的速度向前掘进,并且以每小时 2500m 3地质剖面图的速度泵送膨润土泥浆,每向前掘进 2m 需要约2h。盾构使用标准刀盘,开口率为 30%。

施工队伍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地层对刀具的磨耗,这意味着需要对刀具进行更多监测。隧道掘进速度约为 16 ~ 18m/d,但是由于每次都要花 2 ~ 4d更换刀具,导致了平均掘进速度的下降。同时,磨耗性地层也意味着团队需要检测泵送设备的磨损情况。施工团队使用电磁铁测定法检测泵送管厚度,使其保持在 4mm 以上。

隧道工程中使用的盾构机

冻结支护

除盾构段之外,工程还包括明挖段和暗挖段,并使用了多种地基加固法,包括钢板桩、地下连续墙、喷射混凝土、冻结法等。在这些稳定地层方案的选择中,施工方还采用了一种从未使用过的方案——在使用 2 台直径 10.97m 盾构掘进隧道之前,先采用冻结法稳固铁轨下方的隧道外围地层。

隧道起点处的覆土不到 5m,为了防止地层变形或塌陷,减少对当地保护区的干扰,施工方建设了一个冻结管幕结构,在隧道上方共使用了 770 根平 均 长 17m 的 冻 结 管,形成一个三角结构,覆盖了长 190m 的东侧隧道、290m 的西侧隧道。“根据TBM 刀盘的支护压力,我们不能采用普通的方法进行隧道掘进,因为工程的覆土太浅,因此我们必须要使用那样的支护结构以保障顶覆土的稳定,同时也意味着 TBM 刀盘在这个区域只能使用原有膨润土量的三分之一,否则用于替代膨润土的高压空气就可能导致地层出现较大的变形”,承包商的 TBM经理介绍。因此,当盾构到达冻结管幕时,施工方进行了一次检测,以保障安全。

隧道初始段冻结示意图

另外,在穿越 Rheintalbahn 铁路段时也采用了冻结加固。起初,工程计划在接近铁轨时停下TBM,在冰冻的土层内改用传统的开挖方法,但为了节省成本,承包商建议进行一项技术革新——直接使用 TBM 穿越冻结地层,该部分位于隧道线路南侧的最末端,TBM 贯通后剩余的部分将使用明挖法施工。

起始段冻结 BIM 效果图

为了保证这一项技术革新的顺利实施,施工方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冻结区进行热量与静态调查,以监测冻结区的状态能否满足施工要求;冻结区保持水密,并且能在 TBM 释放的热量之下保持冻结牢固不解冻,以及 TBM 自身在穿越冻结区时不因为低温而冻结都是至关重要的,三者需要维持平衡。对此,工程人员设计了一整套措施,以保证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包括使用对温度变化相对不敏感的骨料等。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甚至出于安全考虑想在冻结区设置一个 TBM 停机点。

为了支护该浅埋隧道,施工方使用了水平冻结法进行预支撑,以建立起隧道周边的全环冻结环境,使盾构穿越冻结区中心。考虑到该段坡度,当盾构机穿越约 5m 覆土的区域时,施工方从地面进行冻结,作为盾构上方的地层支护,防止可能出现的泥水突涌。同时,两条隧道之间每 500m 设立的 8 条联络通道也使用了冻结法进行支护,并使用喷射混凝土进行衬砌。

穿越铁路下方的水平冻结在铁轨两旁 100m 处设置的 2 个深 30m 的工作井内进行,冻结范围长约200m;使用水平定向钻机,钻出一圈 42 根长 100m的冷冻管孔,从而在外径 10.97m 的隧道周围形成厚2m 冻土层。

穿越铁路下方冻结示意图

事故发生

2017 年 8 月 12 日,施工现场的监测仪探测到地面铁路轨线出现沉降,该现象迅速造成铁轨下陷500mm,并扭曲了轨道,该线路的轨道交通立即全面停止。当时,东线隧道中的先发盾构机已经在穿越铁轨后掘进了 40m,总掘进已经达到 3974m,即将到达盾构接收井(该接收井也作为水平冻结法操作时的出入口);而在西线隧道,后发的盾构也因此事故而停机,距离先发盾构机约 1000m,该盾构已掘进至 4250m 中的 3064m 处。

事故发生后,施工方立即采取措施,在新建隧道中钻出 3 个注浆孔,在盾构机刀盘后 150m 处注浆以形成混凝土栓塞,并使用混凝土将这条内径9.5m 隧道的盾构隔舱与混凝土栓塞之间全部进行了回填。

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为了稳定莱茵河谷铁路线下方的隧道段,160m的沿线先后打出了 7 个注浆孔,并灌注了 10500m 3混凝土。同时,施工方拆除了部分轨道,并建造了大约长 120m× 厚 1m 的混凝土底板,为莱茵河谷铁路线受影响的轨道重新铺设基础。

事故发生后续补救措施

事故后续

据官方早期估计,封闭的铁路线原定于 2017年 8 月 26 日解除封闭,但不久后,德铁便修改计划将铁路线封闭至 10 月 7 日。之后,德铁与施工方对抢修人员、设备与组织进行了部署,最终线路在 10月 2 日重新开通。

东线隧道进行事故抢修之际,西线隧道挖掘工作继续进行。同时,东线隧道仍将在当初规划的线路上完成,冻结区内部余下的 40m 将改为常规挖掘法完工;莱茵河谷铁路线轨道下方的混凝土浇灌填土,被填埋的 TBM 也将进行清理后从隧道内移除。

为了使西线隧道穿越铁路线不再出现纰漏,加倍保证安全性,施工方决定建造第二层混凝土底板,以稳定地层。第二条隧道将在距离第一次穿越点以北约 150m 处穿越,届时该混凝土底板可以为铁路轨道增加额外的稳定性。

事故发生后,8 月 21 日项目业主发出声明,称轨道下方隧道管片衬砌以及盾构后方 40m 的衬砌并没有出现开裂或坍落,而是 7 块厚 500mm、长 2m的衬砌环的出现移位造成空隙,导致了水土渗入。

从该调查结果看,事故原因应为冻结失效或盾构超挖。目前,事故的准确原因尚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冻结法施工中的管理、检测仪器的数据、盾构推进操作以及盾构驾驶员的作业记录等。同时,德铁强调,隧道的原定路线是安全可行的。目前,第二层底板的施工正与早时开始的第一层底板同步进行,因而不会对工期造成影响。

摘自《盾构隧道科技》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