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书馆 > 技术资料 > 国际工程

世界最长的 150m 管棚式大断面箱型隧道

作者:《盾构隧道科技》编译整理  发布:2017/11/14  浏览:
单位: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日本京都市中心往西北方向的干线道路国道 9 号,由于近年来交通流量增大,交通堵塞日益严重。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改善沿线环境,规划建造了 9 号京都西立交项目。

1 前言

日本京都市中心往西北方向的干线道路国道 9 号,由于近年来交通流量增大,交通堵塞日益严重。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改善沿线环境,规划建造了 9 号京都西立交项目,如图 1、图2 所示。

图 1 断面示意图

图 2 整体平面图、纵断图

作为项目的一部分,9 号京都西立交千代原隧道的主体工程是使用下穿通道,对堵车的主要原因——千代原六岔路口进行立交化。为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没有在十字路口内设置明挖部分,而是采取管棚式、世界最长的 150m 长距离大断面箱型隧道工法。

2 非开挖部分工程概况

在始发竖井与到达竖井之间(非开挖部分:L =150m)进行管棚(水平部、垂直部:共计 36 根)施工,一边进行隧道支护工序,一边进行内部的挖掘,然后建造道路构筑物。在非开挖工法中,原则上不需要管制地面道路,因此,可以在不影响道路交通的情况下施工。非开挖部分断面图如图 3 所示。

图 3 非开挖部分断面图

工程位置的地基,有含有最大约 30 ~ 40cm 左右鹅卵石的砂砾地基(Ag 层),分布于地表往下直至 9m 处,占挖掘断面的 60% 左右。

另外,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 7m 处,在施工中需要使用深井将水位降到施工地基标高以下。

而且,从地表到管棚水平部位的覆土层仅为3.5m,因此,在对管棚内部进行挖掘时,必须将支护底端的沉降、管棚的变形抑制在最小范围内。

3 非开挖隧道的施工计划

在隧道挖掘之前,为了提高放坡面的稳定性,向 Ag 层实施水平注浆。然后,以全断面挖掘工法,自始发侧与到达侧两处(2组)实施挖掘(昼夜作业)。

3.1 水平注浆工序

本次选定的 Maxperm 工法,是在尽可能不破坏土层结构的情况下,使注入材料渗透进土粒子之间的工法。注浆工序针对整个非开挖部位,总长150m,考虑到钻孔精度,从两端以及中间分 3 次进行注入,实施最大长度 55m 的水平钻孔。

注入布置是上段 5 根、下端 6 根的交错型配置(注入孔沿隧道方向,间隔 2750mm),产生的加固体直径为 2820mm,如图 4 所示。由于标准规格的浆液不能达到所需强度,因此在现场采取土样进行了试验,采用了如表 1 所示的浆液配比。

图 4 浆液注入工序配置图

表1 浆液注入工序配比

3.2 挖掘工序

在台阶上段配置 0.45m 3 级滑臂式反铲挖掘机 1台、下段配置小型反铲挖掘机 2 台,从放坡面上部开始进行依次挖掘,如图 5 所示。为了使荷载均匀地传到支护上,挖掘会从放坡面中央部位进行。放坡面坡度为:Ag 层 1:0.74(53.4° ), Tc・Tg 层 1:0.3。每个跨距的挖掘土量为 275m 3 。找平作业使用小型反铲挖掘机以及人力进行。平面下方积存的挖掘土,使用 2 台 0.4m 3 级的轮式装载机,将竖井附近的砂土运至开口下部。

图 5 非开挖隧道纵断图

在夜间管制时间内,使用 0.7m 3 级伸缩式挖掘机,将挖掘土从砂土搬运出口运出,堆积到 10t 的自卸式卡车内,送出场外,施工现场如照片 1、照片 2、照片 3 所示。

照片 1 非开挖隧道全景                         照片 2 支护工序                   照片 3 挖掘工序

3.3 支护的设置、支护间距扩大工序

支护每间隔 1875mm 设置一次,支护模式分为保留部(主梁 H418×402×15×30) 和临时部(主梁2-H350×350× 12×19)。

在确认了轴向力、路面沉降等测量值的收敛之后,把临时支护的上部拆解,材料留下次使用。

最终,仅将 H418 支护作为主梁保留(支护间隔 3750mm)下来。

3.3.1 安装工序

从平台上层开始,使用 4.9t 履带式起重机,组装支护的下半部分,一直到中间水平梁的位置。支护上部使用装卸机和高空作业车,按支柱→主梁的顺序进行组装。然后,在管棚钢管与支护材料之间安装填充材料,之后,在每根中间支柱上施加980kN(等同于临时支护拆除前作用在支护上的实际荷载)的预荷载。

3.3.2 支护间距扩大工序(临时支护拆除)

在进行支护间距扩大时,为将管棚的形变抑制到最小,利用预载千斤顶,同时顶起将被撤除的跨与其前后跨共计3跨支护。然后,撤下要撤除的支护。撤除填充材料后,使用装卸机,按主梁→支柱的顺序进行撤除。撤除的材料临时设置在平台上,以便下次使用。

4 测量工序

在管棚以及支护的主要位置上配置测量仪,尽早掌握隧道挖掘带来的影响,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合理抑制影响。

4.1 测量项目与管理基准值

测量工序断面如图 6 所示,测量项目如表 2 所示。测量工序在隧道纵断方向的间隔基本被设为10m,主要考虑覆土层薄、地基未固结等问题。

图 6 测量断面图

表 2 测量项目

在设定管理值时,根据各种材料的弯曲应力、轴向力的管理基准值,将短期允许应力值设为管理界限值,然后将管理界限值的 80%、90% 分别设置为 1 次管理值和 2 次管理值。管理值如表 3 所示。

表 3 测量管理值

4.2 管棚位移量

管棚的最大位移量为 40mm 左右,与设计值相当。另外,有倾向显示,在掘进面(放坡面)前方3 ~ 4m 处开始产生位移,向前推进 10m 后位移开始收敛。

4.3 支护轴向力

隧道贯通后,支护的轴向力一览如表 4 所示,支护轴向力随时间变化如图 7 所示。

表 4 支护轴向力测量结果(隧道贯通后)

图 7 支护轴向力随时间变化图

4.3.1 支护间距扩大前 (a)

端部支柱以及中间水平梁轴向力的值之间有偏差,因此,平均值低于设计值。

另外,中间支柱的值均在设计值上下浮动,平均值与设计值相同。

4.3.2 上部支护间隔扩大后 (b)

对于中间支柱,由于支护间隔的扩大,预计的荷载增量有了同等(相当于每幅所负担的荷载分量的增加)的变化,对此,对于端部支柱以及中间水平梁,扩大支护间距对其影响较小,荷载的增量远小于设计值。推测这是因为在拉长间距前后,由于地基的拱效应,通过地基变形使应力再分配,本应作用在端部支柱以及中间水平梁上的荷载被地基所承受。

4.3.3 下部支护间距扩大后 (c)

通过进行下部支护的间距扩大,中间水平梁的轴向力产生了变化,与(b)相同,出现了实际值远低于设计值的情况,这可能是(b)状态下的拱形效应充分地发挥的结果。

5 降低地下水位工序

5.1 WIC 系统

伴随隧道的挖掘,掘进面会低于地下水位,因此,需要利用深井降低地下水位。希望以此防止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削减排水处理费用。 因此,开发出了由传感器、电脑、反相器构成的、根据施工条件、地下水位条件自动控制抽水井的 WIC (Well Inverter Control) 系统,如图 8 所示。

图 8 WIC 系统基本构成

在本系统中,使用自动记录水位仪,持续观测观测井以及抽水井(深井)内的水位。另外,还利用电磁流量计对抽水井的抽水量进行持续观测。

因此,将各井的抽水量与水位下降量作为参数进行解析,计算出最适合的抽水井运转状况,既能满足必要的水位下降量,又可使抽水总流量最小化。利用反相器直接控制各个抽水泵的抽水量,使其变化流畅,在抑制水位过度低下的同时,可确保必要的水位降低量。原先的浮标运转管理,伴随水泵的开关会导致井内水位的巨大变化,因此可将抽水量抑制在最小值。

5.2 用于本工程的结果

通过使用 WIC 系统对抽水井进行控制管理,根据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动,自动进行抽水流量的控制,确保安全的地下水位降低量。另外,与原先的浮标控制方法相比,可推算出工程期间的总排水量降低至原先的 2/3,确认了本系统的有效性。

6 结语

在本工程中,根据现场条件,提出了对应的设计手法,基于倾斜面稳定对策进行了支护结构设计,采用全断面挖掘工法,且使用测量工序进行了安全性确认和反馈检验。通过这些工作,在现有制约条件下,可使施工更加合理化(工期、施工费用、安全)。这些施工实绩以及所得的技术知识,可能会适用于今后的同类工程。

摘自《盾构隧道科技》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