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情况
6月10日,日本福冈市国道202号线发生的路面塌陷事故,经分析认为是由下方正在推进的既有雨水管钻孔作业所致。
施工导致相邻两根管道间已形成超过30cm的间隙,但后续误认为该间隙已封闭,未能有效阻隔土砂持续侵入,最终形成纵约4m、横约2m、深约2m的塌陷区域。相关部门立即对现场实施交通管制,并使用约25立方米流动化处理土进行回填,至次日(11日)凌晨6时53分解除管控。
事故发生地附近的福冈市雨水管铺设工程现场,地下10m处埋设有直径3.5m的雨水干线,其分支处(塌陷点正下方)设有直径1.35m的支线管道,两者均为混凝土材质。本次施工计划通过侧沟汇集雨水,沿支线铺设直径35cm的氯化聚氯乙烯(PVC)竖向管道。
塌陷区域概念图
施工方使用直径50cm钢管向地下11m处的既有混凝土支管(φ=1.35m)钻孔。关键失误发生在两个环节:
钻机卡死:4月10日钻孔完成时,因土压导致钢管变形,钻头被卡无法取出;施工方为消除钢管受土压影响,插入直径80cm的更大钢管作为保护,但该钢管仅下压至距雨水管约1.5m处即停止。
强行拔管:5月27日尝试拔出钻机时,连带将50cm钢管上提超30cm,使管口与支管间产生致命空隙。
5月28日,确认渣土流入雨水管道后,因担心地基发生松动,对钢管周围进行了地基加固,5月30日解除管控。随后,计划将直径60cm的钢管插入雨水管道,曾考虑将50cm的钢管连同钻孔机一起拔掉,但在实施前发生了塌陷 。
尽管建设方当时收到施工方关于“已复位上升钢管”的报告,认为管间间隙已封闭,但事故后对雨水管的内部调查显示:钢管实际被拔起超过30cm,管间仍存在显著间隙。由此推断,5月28日时钢管并未完全复位至设计位置,导致间隙未有效封闭。
6月11日事故后拍摄的管线影像显示,泥沙堆积量较两周前激增,也证明了注浆未能封堵空隙。
2025年5月28日雨水干线内景
2025年6月11日雨水干线内景
修复措施
事故发生后,福冈市采取了以下措施:土体加固:对钢管周边地层实施水泥基材料加固,防止地层松弛;结构修复:将雨水管的钻孔孔洞以混凝土封堵,并完成塌陷坑洞回填;责任追溯:针对“管间间隙是否完全封闭”的关键问题,已要求施工方提交详细报告。
本次事故暴露了地下管道施工中间隙闭合验证与设备复位确认环节的重要性。施工过程中需强化对关键节点(如钢管与管道接口)的实时监测,并建立“施工-复核-验收”的闭环管理机制,以避免因人为误判引发的重大工程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