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内容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连载(三十三):破外环“堵”局,郊线终成环——上海郊环隧道工程

  来源:隧道网  发布:2021/2/26  浏览:+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摘 要:上海郊环隧道是目前黄浦江底距离最长、直径最大的越江隧道,也是沿江通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一个超大直径盾构的再制造项目,盾构在掘进中多次穿越长江大堤、码头桩基、钢渣层等,并在环保集约、防灾救援、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标准化施工创新。

小编语:上海郊环隧道是目前黄浦江底距离最长、直径最大的越江隧道,也是沿江通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一个超大直径盾构的再制造项目,盾构在掘进中多次穿越长江大堤、码头桩基、钢渣层等,并在环保集约、防灾救援、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标准化施工创新,一起来看看吧!

工程名片

郊环隧道•中国

2014-2019年建设

建设单位: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掘进装备:Φ15.43m泥水平衡盾构*2(德国海瑞克)

关键词:装备再制造 盾构穿越 环保集约 防灾救援

工程概况

郊环隧道,又称沿江通道越江隧道,是沿江通道新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上海市东北角,连接宝山区和浦东新区。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市域高速公路网完善,优化黄浦江下游越江交通布局,缓解S20公路越江隧道拥堵。沿江通道工程一旦建成,现状“C”字状的郊环线能够形成“O”字闭环,成为全长约208公里的完整环状,也将成为申城最长的环状高速公路。

隧道位置图

郊环隧道西起浦西牡丹江路,东至浦东外环线,全长6.465km,圆隧道段长5.2km,隧道外径15m,内径13.7m,环宽2m,管片厚度65cm,线路最大纵坡3%,最小转弯半径950m,是目前黄浦江底距离最长、直径最大的越江隧道。

隧道线路图

隧道设计双向6车道,主线设计车速80km/h,隧道内车道布置为2×3.75m+1×3.5m。郊环隧道江中隧道典型断面布置为:上部排烟风道+中间车道层+下部三部分空间(自左到右分别为纵向安全通道、检修通道、电缆通道),两条盾构隧道间共设置6条横向联络通道。

隧道截面模拟图

盾构装备

郊环隧道工程是一个超大直径盾构的再制造项目,采用了两台海瑞克Φ15.43m超大直径泥水平衡,两台盾构机先后服务于上海长江隧道、上海长江路隧道、钱江隧道与该项目,穿越过长江、黄浦江、钱塘江等长江三角区域的大江大河,累计推进里程达到19.22km和15.86km,创造了世界上15m级超大直径盾构服役里程新纪录。

同时,该工程中对累计推进距离超过10km的超大直径盾构进行再制造,在行业内也属首次。

工程使用的盾构机

隧道掘进

盾构始发

2016年7月20日,“长江一号”盾构在沿江通道浦西工作井始发;2016年12月15日,“长江二号”盾构在沿江通道浦西工作井始发。

长江一号与长江二号始发

盾构穿越

该隧道是首条连续穿越长江和黄浦江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盾构掘进中,先后通过了小沙背涵闸、长江一线大堤、长航码头、国际游轮码头桩基、钢渣层、吴淞导堤、浦东苗圃大堤等穿越难点:

■ 吴淞口导堤使用年限已经超过100年,施工方通过管片设计、注浆管理、控制盾构姿态、密切监测沉降等措施,使大堤穿越后最大累积沉降仅18mm;

■ 两线总共需要穿越炮台湾湿地公园近1600m的特殊钢渣层,钢渣最深之处距离隧道顶部5.3m,为防止钢渣侵入开挖面对盾构机产生影响,通过向开挖面加入一定量的稻壳等轻质堵漏物质,防止坍塌或钢渣下落;

■ 隧道沿线需近距离穿越国际邮轮码头引桥、老长航码头和宝杨码头撑杆墩等桩基,施工方通过采取创新套筒拔桩工艺、大堤提前预加固及盾构推进保障等措施顺利完成穿越。

施工创新

工程从环保集约利用、防灾救援体系、施工工艺创新等三方面进行了标准化施工创新;

■ 实现工程泥浆资源化利用,改善超长隧道沥青摊铺环境控制,全隧道采用LED节能光源与智能化温控、风控系统;

■ 三道“止水防线”确保郊环隧道滴水不漏,疏散体系实现“横向、上下、纵向”快速逃生;

■ 工程优化了GXJ接头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改进了预制构件生产工艺、创新隧道预制烟道板安装工艺和联络通道冻结管顶管工艺。

盾构接收

2018年5月31日,“长江一号”盾构抵达沿江通道浦东工作井;2018年7月27日,“长江二号”顺利进入浦东工作,隧道双线贯通。


盾构贯通

结语

2019年12月28日,郊环隧道竣工通车。郊环隧道作为上海市郊环闭合工程的重要节点,其建设对于深化构建上海市北部区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长江多式联运方案落实、进一步完善枢纽港口和重点港区集疏运体系、有效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编辑:徐蓉蓉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