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书馆 > 工程档案

中国盾构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者:  来源:铁路大世界   发布:2018/6/29  浏览: +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摘 要:近日,本刊记者就“中国盾构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采访了德国盾构专家,德国专家从专家学者的角度对该问题发表了看法,现摘录如下,供盾构行业参考。

中国盾构技术的发展

自从1825年法国人布鲁诺尔第一次在英国泰晤士河采用一台高6.8m、宽11.4m的矩形盾构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盾构法隧道以来,中国从1953年才开始盾构与盾构法施工的探索,比国外晚了128年,然而中国开始真正现代意义的盾构和盾构法隧道是1990年由法国FCB公司制造的7台Φ6.34m土压平衡盾构和上海地铁1号线盾构法隧道。

 2000年北京城建集团、中铁隧道集团、广州盾建先后从德国海瑞克公司采购了5台Φ6.19m、Φ6.28m的土压平衡盾构用于北京地铁5号线、广州地铁2号线建设。尤其是广州地铁2号线大获成功,在施工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至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地区的隧道项目采用了盾构和盾构法施工。

中国盾构的起步虽然滞后国外128年,但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截止2017年,中国的盾构数量已经超过2000台。从最开始的上海市、广州市、北京市,扩展到全国44个城市和地区;从北上广沿海城市逐渐向西部和内陆辐射;从完全是国内市场,到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从最开始的地铁隧道,延伸到公路、铁路、水利、电力、市政、燃气、污水等各个领域;从上海的单一软土地层,应用到高水压地层、硬岩地层、硬岩软土复合地层、卵石地层、孤石球状风化岩地层、上软下硬地层等各种复杂地层;从单一的圆形盾构,发展到双圆、多圆、矩形、类矩形、马蹄形等异形断面盾构;隧道长度也从1km左右的地铁区间隧道,增加到7-8km甚至10km以上的过江隧道;盾构直径也从6m多扩展到下至3m左右的小直径盾构、上至17.6m的超大直径盾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盾构和盾构法隧道数量和里程最大、项目最多、投资和发展最快的国家。 

隧道股份制造的Φ6.3m土压平衡盾构

中国国产盾构的兴起

2002年,国家科技部将Φ6.3m土压平衡盾构的研究设计列为国家“863”计划,第一批课题由上海隧道股份和中铁隧道集团为主承担,由此揭开了国内盾构技术的研究、设计、制造的序幕。到2004年,上海隧道股份制造出了“先行号”Φ6.3m土压平衡盾构刀盘和样机,并成功应用于上海地铁2号线施工。

2007年,随着中铁隧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2009年重组为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先后成立,依托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施工优势,国产盾构的设计、制造和研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2年,国产品牌盾构数量首次超过国外品牌,并在数量上逐年拉开了与国外品牌的差距,而这一差距仍在持续增加。

中国盾构经历的从无到有、从进口为主到国产为主、从进口品牌为主到国产品牌为主、从土压平衡盾构到泥水平衡盾构,从地铁盾构到公路铁路的大直径盾构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在设计、制造、施工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就是显著的,影响是深远的。尽管中国的盾构和盾构法隧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地方。

高铁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长沙下线

 

国产盾构的两大问题

1、国产盾构制造方面的不足

(1)关键部件,如主驱动、液压系统、电气系统、控制系统、测量系统、气压调节系统的关键部件仍然主要依赖进口,而且这一现状将会持续很长时期;

(2)设计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投入不足,理论和系统性研究不足;

(3)制造质量和工艺积累不够,微小直径和超大直径盾构设计的经验不足;

(4)盾构市场增长过快,制造能力投资过快、生产能力重复、总体过剩;

(5)国内市场没有形成有序的竞争,同时海外市场开发不足。

2、国产盾构市场化方面的不足

(1)工程造价、竞标、工期安排不科学合理、不合理;

(2)业主、承包商和设备供应商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有时候不是很公平、明晰,容易造成纠纷;

(3)重价格、重工期;轻质量、轻安全;

(4)施工企业进入门槛较低、企业数量多、产能过剩,大部分企业没有专有技术;

(5)对盾构法的认识不够普及和全面,神化的、唱衰的、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人很多。

这些问题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盾构和盾构法隧道技术在中国盾构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尽快解决。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