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

您的位置:首页 > 会客厅 > 行业视点 > 详细

隧道网专访朱瑶宏,聊聊他眼中的“阳明style”

  来源:隧道网   发布:2016/8/16   浏览:+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摘 要:2016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之际,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朱瑶宏 接受了隧道网的专访,聊了聊他眼中的“阳明style”; 也讲了讲他这些年工作的心路历程。

朱瑶宏

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宁波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住建部轨道交通质量安全专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项,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提出世界领先的类矩形盾构设想并成功试验和实施,在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界、桥梁工程界、土木工程界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记者:众所周知,现在地铁施工以圆形盾构为主,什么原因促使宁波轨道交通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在国内采用类矩形盾构?

朱瑶宏:没有需求就不会有创新。

首先,矩形盾构并非新概念,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盾构机就是矩形的;就使用功能而言,矩形断面使用效率最高。上世纪80年代,日本针对浅层地下空间日趋饱和及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包括矩形盾构在内的异形断面盾构隧道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先后生产了15台矩形盾构机。

其次,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盾构装备制造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我国大断面矩形顶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有了一定的技术经验积累,我们已经具备了开发矩形盾构的条件。

宁波轨道交通恰好在这种时刻遇到了穿越狭窄街道的难题。待建的轨交4号线部分区段处于城市核心区,道路狭窄,交通繁忙,两侧居民区密集,环境保护要求高。常规的两条圆形盾构隧道将大量占用地下空间,且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增加房屋拆迁,影响居民生活。所以我们希望有这样一个新的设备或技术,可以不拆房子,能够在马路中间推过去。这就是研发类矩形盾构的初衷。

类矩形盾构法隧道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轨道交通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该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结构断面,节约地下空间资源,减少土地征用量,以及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单次掘进即可一次形成双线隧道,显著提高隧道在狭窄道路或高层建筑间的穿行能力。因此我们就提出了研发矩形盾构的设想,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宁波市各级领导的支持。在4号线施工前,我们选择3号线出入段线作为试验工程进行技术验证。

--------------------------------------------------------------------------------------------------------

记者:我们知道制造盾构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但此次类矩形盾构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完成如此系统化的、高强度的创新技术研发,原因是什么?能谈谈您在这个过程中的感触吗?

朱瑶宏:很多人问,“阳明号”如此迅速的问世,靠的是什么?我告诉他们,靠四点:深厚的前期积累,强大的技术团队,高效的科研攻关,有效的成果转化。这四点,缺一不可。

首先,技术有一定的前期积累。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曾引进过日本双圆盾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近年来国内矩形顶管隧道已在多个城市得到应用,矩形顶管的全断面切削、土压平衡等关键技术已日趋成熟,特别是郑州的世界最大断面的矩形顶管前端部分和我们的类矩形盾构很像。加上国内目前有包括上海隧道在内的装备企业、盾构制造商,设备制造能力迅速提升,已经具备了开发矩形盾构的条件。此外我们还获得了国际支持。

其次,我们有非常强大的研发团队。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组织方,由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牵头,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的参与,团队中有一大批专家教授、博士、硕士、工程技术人员。

过程中的科研攻关集中高效,找准技术难题,利用既有技术,发挥团队优势,各个击破,同时同步实施试验和研究工作,多个子课题同步开展,非常高效。

我们还建立了非常有效的检查和反馈机制,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深度参与前期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技术建议,使我们研究的目标更加明确,也更符合施工现场的应用需求,做到了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无缝衔接,也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现在“阳明号”在现场推进的情况非常良好。成绩喜人。

--------------------------------------------------------------------------------------------------------

记者:此次工程创新采用了“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是一个很新颖的名词,能给大家介绍下这种模式以及采用这种模式的原因吗?

朱瑶宏:我把这种模式形容为中国创新史上的探索,现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人人都在喊创新。但如何创新,创新是由谁牵头的,需求在哪里,如何组织,创新动力又在哪里?

为了支持创新,打消企业的后顾之忧,提高合作单位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了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模式。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共同承担新技术研发的风险,为企业创新消除了后顾之忧。类矩形盾构技术研发,包括装备制造、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整个项目是综合、系统的过程,涉及专业众多,通过这个管理模式,引入优势力量共同加入联合体。

采取这个模式解决了几个问题:

第一,把业主的需求转换成了企业创新的动力,企业通过创新解决了业主的现实需求,减少了拆迁,为业主节约了成本,达到了经济、社会效益两方面的收益。同时,类矩形盾构技术具有很强的推广前景,业主与合作单位达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其次,跨越了现行工程管理制度对工程技术研发、设计、施工阶段的切割;“院校企业联合体”的模式,通过集中的组织模式,将科研单位、院校、企业、建设单位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把各方力量团结起来,集中在一个体制下,去求知,去研究,进行单目标体系下的有效协作。

第三,业主方深度参与,制定明确的项目需求和目标,并且直接对参与各方进行管理,分配任务并监督完成情况,所有参与方对相应工作内容负责,不存在责任不明、权限不清的情况。管理直接有效,工作明确快速。

本文摘录自《盾构隧道科技》2016年第三期,查看全文请点击此链接。

查看朱瑶宏采访视频,请点击此链接。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