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书馆 > 工程档案

【回眸十八】上海地铁:隧道股份“先行号”盾构推广应用及产业化

作者:  来源:隧道网  发布:2017/8/24  浏览: +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摘 要:2005年10月,“先行号”国产盾构机在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宜山路区间段再次应用,掘进速度最高达到571m/月(单日最高达38.4m),盾构的各项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随后成功实现首台盾构的销售。 2006年,上海一举拿下该类盾构22台次的批量订单,累计实现销售47台,产品先后应用于上海、郑州、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的地铁项目建设。同年,该产品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上海市重点新产品系列,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先行号”盾构工程应用成功,赢得信誉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先行号国产地铁盾构,其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外同类盾构的先进水平。其对刀盘驱动、遥控拼装机、螺旋机、电气监控、推进系统、盾尾密封、中心回转接头等7大关键技术进行的创新研发,荣获4项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尤其是国内首创的土压平衡盾构测控系统,3年内配套于46台国产土压平衡盾构中并进行了市场销售,已在上海地铁2号线、3号线、8号线、9号线、11号线、郑州地铁等隧道工程成功应用。提高了国产土压平衡盾构自动化、信息化的总体技术性能,加快了国产土压平衡盾构产业化进程。首创的“通用性可视化盾构施工信息管理系统”在国产盾构中推广应用,提高了国产盾构的市场核心竞争力,缩小了国产盾构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效地推动了国产盾构产业化的进程。项目中“盾构实时姿态检测装置”采用“盾构姿态测量导航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销售情况良好,并取得了很好的行业口碑,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国产地铁盾构的诞生与推广应用,得到了上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极大地加快我国盾构产业化的进程,实现了国家推行“863计划”的初衷。

“先行号”盾构进一步推广应用,获22台次批量订单

2005年10月,“先行号”国产盾构机在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宜山路区间段再次应用,掘进速度最高达到571m/月(单日最高达38.4m),盾构的各项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随后,国产盾构凭借高稳定性和经济性,成功实现首台盾构的销售。2006年,上海一举拿下该类盾构22台次的批量订单,累计实现销售47台,产品先后应用于上海、郑州、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的地铁项目建设。同年,该产品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上海市重点新产品系列,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12月,22台国产盾构实现了批量生产,为国产盾构产业化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批量生产的盾构已交付使用,服务上海2010年世博会轨道交通建设。

“先行号”盾构与海瑞克盾构并肩推进

2007年6月,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二期(初期)工程6标宜山路站~徐家汇站~肇家浜路站区间开工,三区间隧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内,沿线穿越交大新村、轨道交通4号线宜山路车站地下连续墙及3号线高架桩基础、徐家汇公园和国际妇婴医院,上穿轨道交通1号线,最小净距仅0.8m.在最小埋深仅为4.2m的情况下穿越3层楼密集民房。隧道全长4921m(上行线长2451m,下行线长2470m),轴线最小半径350m,最大坡度3.0%,隧道最大埋深22 7m,最小埋深4.0m,隧道外径6200mm,内径5500mm,环宽1200mm,采用通缝拼装的工艺,两个区间各设联络通道及泵站一处。其中,宜山路站~徐家汇站区间隧道盾构始发于徐家汇站两风井,接收于宜山路站北端头井,隧道全长2705m(上行线长1345m,下行线长1360m),本工程采用两台德国海瑞克直径6.34m土压平衡盾构施工,主要穿越土层为④1灰色淤泥质黏土、⑤1-1灰色黏土和⑤1-2灰色粉质黏土。

徐家汇站~肇家浜路站区间隧道盾构始发于肇家浜路站西端头井,接收于徐家汇站东端头风井,隧道全长2216m(上行线长1106m,下行线长1110m),本工程采用两台国产“863型”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直径6340mm,主要穿越③1灰色淤泥质粉质黏土、④灰色淤泥质黏土和⑤1-1灰色黏土等土层。根据上海土层的特点,结合本工程的施工要求,采用两台国产“863型”土压平衡盾构进行施工。盾构沿线穿越交大新村、轨道交通4号线宜山路车站地下连续墙及3号线高架桩基础、徐家汇公园和国际妇婴医院,上穿轨道交通1号线,最小净距仅0.8m,在最小埋深仅为4.2m的情况下穿越1至3层密集民房,穿越天平路沿线Ф900mm、Ф1200mm、Ф1600mm雨水管和上水管,穿越天平路西侧为2~3层居民房、居民房西侧为国妇婴医院等,地表沉降指标都控制在设计范围之内。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