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书馆 > 工程档案

【回眸十七】上海地铁:国产盾构应用于上海地铁2号线古北路~中山公园站区间

作者:  来源:隧道网  发布:2017/8/24  浏览: +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摘 要: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两年技术攻关,终于研制出首台具有多项专利权的地铁盾构——“先行号”盾构。2004年9月,“先行号”盾构样机正式下线。“先行号”盾构是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际水平的地铁隧道盾构掘进机。2004年10月,“先行号”国产盾构机应用于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段古北路站~中山公园站区间隧道工程上行线施工,并于2005年6月完成了首次掘进,创造了国内地铁盾构日推进38.4m最快纪录,最快单月掘进速度达到566.4m。

 国家高技术(863)“Ф6.34m土压平衡盾构”研究发展计划背景

盾构是我国软土隧道施工中一种重要地下施工装备,随着我国软土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的提高,国内盾构市场需求量的激增,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国产盾构成为隧道行业的发展趋势。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制造业、电子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造成盾构法施工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其中德国和日本多家公司的盾构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2002年,国家科技部将盾构国产化列入国家“863计划”,上海(隧道股份)凭借40余年的软土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与盾构制造的经验,获得关于开发国产化盾构的一系列项目。

采用产学研优化组合,进行盾构设计制造

2002年7月,上海“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启动“Ф6.34m土压平衡盾构和Ф6.20m复合型土压平衡盾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采用产学研优化组合,进行盾构设计制造,并应用于地铁隧道工程,摸索适合我国典型地层条件的盾构设计、制造和施工标准,2005年4月通过验收。2003年3月,上海863计划全面展开“盾构隧道掘进施工辅助系统和导向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进行了盾构施工轴线测量技术、盾构施工姿态导向技术、地铁盾构盾尾密封系统和盾尾密封油脂的研制、地铁盾构注浆材料及同步注浆压送工艺技术、地铁土压盾构渣土连续运输系统、改良渣土可排性的泡沫剂等的设计与工程试验。

经过两年攻关 研制出首台具有多项专利权的地铁盾构

2003年,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两年技术攻关,终于研制出首台具有多项专利权的地铁盾构——“先行号”盾构。该盾构外径Φ6.34m;最大总推力达35200kN;推进速度达6cm/min。它的设计原则是:追求产品的高可靠性、适用性、可维护性和长寿命,并对其六大系统进行了技术创新:①切削刀盘驱动系统:主关零部件均采用世界上最好的配套元件,保证了盾构推进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运转寿命可达1万小时以上;②推进系统:采用了设计独特的油缸推进结构,改善了管片的受力状况,其油缸伸缩速度可以根据施工状况,实施分区控制,无级调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③拼装系统:采用了隧道股份专利技术的遥控拼装机技术,改善了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④同步注浆控制系统:运用了隧道股份自行研制的柱塞式泥浆泵,由此组成的注浆控制系统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⑤盾尾密封系统:使用了隧道股份自行研究的盾尾密封装置和油脂分配器。加上选用美国生产的优质盾尾油脂泵,成为该系统的国际一流组合;⑥自动控制系统:盾构的指挥中心本身就是一个PLC自动控制系统,选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Q系列PLC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它有一个主站、三个从站。采用CC-LINK通信网络。这样的PLC自动控制系统将刀盘泵星三角顺序启动程序分散到从站,即使通信发生故障,刀盘泵还能启动。

“先行号”盾构下线应用于上海地铁2号线古北路~中山公园站区间

2004年9月,“先行号”盾构样机正式下线。“先行号”盾构是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际水平的地铁隧道盾构掘进机。结合软土地区的地层条件,科研人员分别在刀盘驱动系统、推进系统、管片拼装系统、加泥加水系统、盾尾密封系统和电气监控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实现了产品的高可靠性、适用性、可维护性和长寿命。2004年10月,“先行号”国产盾构机应用于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段古北路站~中山公园站区间隧道工程上行线施工,并于2005年6月完成了首次掘进,创造了国内地铁盾构日推进38.4m最快纪录(当时进口盾构最快单日推进速度31.2m),而最快单月掘进速度达到了566.4m(当时进口盾构最快单月推进速度为531m)。

创造盾构穿越构筑物沉降控制新纪录

由于国产盾构具备完善的PLC自动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及推进系统,为盾构在易产生流变的薄弱地层中顺利穿越人防通道、管线、明珠线一期中山公园车站的轻轨高架桥墩(隧道离最近的承台桩基只有3.9m)和净距1.4m的一道箱涵(4200mm×3700mm)提供了保障,并创造了盾构穿越构筑物沉降控制新纪录。首台国产地铁盾构区间隧道的顺利贯通,填补了我国盾构施工地铁区间隧道的空白。

隧道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隧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隧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隧道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凡本网来源注明为非隧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作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回复限1000字以内!)

加载更多...


隧道网手机版
隧道网微信公众号
╳ 关闭